白腰朱顶雀(学名:Carduelis flammea)为雀科金翅雀属的鸟类,常见于溪边丛生柳林、沼泽化的多草疏林和栎、榆等幼林中以及也见于各种乔木杂林和林缘的农田及果园中。
中文学名白腰朱顶雀 别    称朱点、朱顶红、苏雀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    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鸟纲 亚    纲今鸟亚纲 目雀形目 科雀科 属金翅雀属 种金翅雀种 分布区域中国的东北、华北、内蒙古,以至西南地区等地。 目录1 信息 
2 简介 
3 亚种 
4 习性 
5 喂养 
▪ 鸟的选择 
▪ 笼的特点 
▪ 饲料和喂法 
▪ 管理和调教 
 信息 
?编辑  白腰朱顶雀图2  白腰朱顶雀 (17张) 
中文名:白腰朱顶雀
别名:朱点、朱顶红、苏雀
界:动物界Animalia
门:脊索动物门Chordata
纲:鸟纲 Aves
目:雀形目 Passeriformes
科:雀科 Fringillidae
属:金翅雀属 Carduelis
种:金翅雀属 C. flammea
简介 
?编辑  白腰朱顶雀图3  白腰朱顶雀(学名:Carduelis flammea,Acanthis flam-mea,Carduelis hornemanni[2]  或者Redpolls[3]  )为雀科金翅雀属的鸟类,俗名(贝宁)点红、苏雀。分布于近北极地区、以北欧至加拿大、俄罗斯、日本、朝鲜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的东北、宁夏、新疆、华北、华东等地,常见于溪边丛生柳林、沼泽化的多草疏林和栎、榆等幼林中以及也见于各种乔木杂林和林缘的农田及果园中。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。
亚种 
?编辑 白腰朱顶雀指名亚种(学名:Carduelis flammea flammea)。分布
 于美洲至英国、北欧、俄罗斯、日本、朝鲜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的内蒙古、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河北、山东、沙威山岛、甘肃等地。
特征
体型似麻雀,体长约13厘米。额和头顶深红色,眉纹黄白色;上体各羽多具黑色羽干纹;下背和腰灰白色,而沾粉红色,翼上具二条白色横带;喉、胸均粉红色,下体余部白色。雄性幼鸟与雌鸟同色,但下体沾黄色。
习性 
?编辑 栖息于海拔85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地带。冬季群栖,每群由几只到百余只不等
 白腰朱顶雀图5 。活动在荒山、灌木、林缘和田间,尤以草地和谷子地为多见。常于草棵上、谷子和篙类的花穗上取食,或到打谷场觅食遗落在地上的稻谷,尤喜吃苏子,故有苏雀之称。人们也常用苏子和谷穗做诱饵以捕捉“苏雀”。在食物集中地,常形成紧密的白腰朱顶雀群。性较温顺,不甚怯人。起飞时常鸣,声单调而低哑。
喂养 
?编辑 鸟的选择 
朱顶雀是北方笼岛,尤其是东北地区人们喜欢饲养。北京地区多养黄雀,忌讳养朱顶雀,主要是怕心爱的小黄雀学上朱顶雀“曲曲曲,……”的叫声。一般养朱顶雀是为玩赏。雌、雄容易区分,雄鸟红胸脯,雌鸟没有。
 
 白腰朱顶雀 (6张) 
笼的特点 
北京地区饲养朱顶雀多用小型直架或弯架,用脖锁拴住颈部,有脖线系于直架一端或弯架横拐处。亦有养于黄雀笼、山雀笼或其他小型鸟笼中的。
饲料和喂法 
饲养朱顶雀可把谷子和苏子(10—20%)混合后喂给;也可喂粉料,如把玉米面、花生米粉、熟鸡蛋黄按7:2:1配比混匀饲喂,截长补短地给些蔬菜或野菜。
编号: 4130 
拉丁目名: PASSERIFORMES 
中文目名: 雀形目 
中文科名: 雀科 
拉丁科名: Fringillidae 
中文属名: 金翅[雀]属 
拉丁属名: Carduelis 
拉丁种名: flammea 
定名人: (Linnaeus) 
年代: 1758 
中文名: 白腰朱顶雀 
ogenus: Fringilla 
原始文献: Syst. Nat., ed. 10, 1: 182 
模式产地: 瑞典 
俗名: 苏雀, (贝宁)点红 
英文名称: Common Redpoll 
生境: 生活于溪边丛生柳林、沼泽化的多草疏林和栎、榆等幼林中, 也见于各种乔木杂林和林缘的农田及果园中 
国内分布: 东北, 宁夏(永宁), 新疆(天山), 华北, 华东 
国外分布: 近北极地区, 以北欧至加拿大, 俄罗斯, 日本, 朝鲜半岛 
资料来源: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四卷:105-107, A Synopsis of the Avifauna of China (中国鸟类区系纲要)[4]   
 
管理和调教 
 白腰朱顶雀图6 新捕获的朱顶雀,如果是架养,最初几天须注意看守,使鸟适应架上生活。脖线要短,周围无障碍物,防止鸟因脖线缠绕而勒死。日常管理除注意食、水、架(或笼)的卫生外,要特注意鸟架固定的位置,以防被猫、鼠偷袭。经食物引诱训练,朱顶雀可学会“叫远”、“叼签”等技艺;但学“叼签”较难,因嘴小,往往叼不牢。